□ 劉 剛
同事們對拿到一手好牌,并輕松獲勝的人總是戲語:這樣的好牌,就是“一只貓”也能打贏。當(dāng)時,我認為只是同事之間的調(diào)侃之語,倒也沒有深究“一只貓”的真正意義。
后來,我才得知“一只貓”是指一個人,一個流落此地,并行乞多年的乞丐。此名由來于此君常自稱擅“氣功”,且在一次“發(fā)功”中,將一惡貓驚嚇逃竄,慌亂中失足跌落入下水道而得名。再經(jīng)同事“指認”,我方才真正做到“人”“名”合一。原來我與此君已“相識”許久,還是那個曾獲得我心中數(shù)次贊許的“聰明、善良”的“異類”乞丐。
許多次深夜,從辦公室回家的路上,總能與此“貓”不期而遇。他仿佛能夠洞悉店主忙碌一天后,不愿清理垃圾的心態(tài),能夠在幫助酒店清理泔水的勞動中,獲取一些自己的“個人利益”,或是剩菜,或是殘酒。當(dāng)時,我還覺得此君彼有幾分“心機”,細想之下,這也是靠他自己的勞動與汗水換來的。這點,讓我對他多了幾分好感。不過,引起我更多好感的,還是他對某位酒客的“關(guān)懷”。每次,當(dāng)這位老兄酒醉后難以獨行時,他總是放棄即將到手的“美酒佳肴”,跟隨此君身邊,準(zhǔn)確無誤的將他安全的“護送”到家,且從不圖額外的施舍。
從此,我也對“一只貓”多了幾分關(guān)注,他在我的視線中出現(xiàn)的頻率仿佛也高了許多。每天,我吃早餐的時候,總能在市場中看到他忙碌的身影。原來他還“承接”了幫助商戶們擺放貨物的業(yè)務(wù)。此時,“小潘二”、“潘二子”、“一只貓”、“貓啊”的稱呼此起彼落,而且,每一聲呼叫后總能聽到一聲清脆的回應(yīng)。我能感覺到商戶們的稱呼中透出許多的親切,清脆的回應(yīng)聲中也透出了幾分自信。忙碌后,商戶之間仿佛也有著幾分默契,每天輪流請他吃上一份“涼面”、油條之類的食物。
已經(jīng)無從考證“一只貓”的家鄉(xiāng)何處,似乎也沒有人想考證這個問題。也許在人們的感覺中,他已經(jīng)成為本地人,已經(jīng)與這個地方融為了一體。從人們的對他的稱呼中我可以感覺到,最為親切的“貓啊”已經(jīng)用的最多了。